常在新聞上看到菜價漲跌的報導,不過我和大部分朋友都還不是菜籃族,所以通常都是看一看就過去了,起起伏伏的價格對於農民有什麼影響,並不難理解,卻不太容易「感受」。開始接觸這個議題之後,才慢慢有一些感覺。最一開始我們接觸的是農業精品,那些對我們的生活而言很接近的洗髮精、乳液、點心,後來才漸漸接觸到農業。
好近又好遠
我和食物的關係,其實是遙遠的,雖然我三餐照吃,也吃點心和宵夜,但一切都是外食,所以我在菜價漲跌裡並不真正扮演消費者的角色,小吃攤的燙青菜漲五塊,雖然還滿多的,但也是吃完就忘了。
我的外婆是農人,外婆家在彰化的田中,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地方,小時候我和表姐妹都會到田裡玩,走田埂,到處冒險,外婆的田沒有種固定的東西,不過好像都會種玉米和一些蔬菜,也有種絲瓜的樣子,外婆天天都下田,其實家裡的狀況應該不用她耕種賺錢,但她很堅持要繼續種下去。說來慚愧,我從來不知道外婆種的東西賣了多少錢,只知道我們常常都能拿到好吃的青菜,而我也從沒聽說過我媽和五個兄弟姐妹有要繼承的意思,照理說農業就離我這麼近耶!但我還是離它好遠喔!
印象中的價漲價跌
最近我重新閱讀了一些農作物價格的報導,該怎麼說,印象中,媒體關注的通常是政府官員對於價漲價跌說了什麼話,這些話題都可以被吵好久,可以延燒好幾天,順便連談話性節目都拿來討論一下,原來這些角度這麼有新聞價值。媒體通常也會報導消費者和農民的看法,不過好像都是被拿來證明漲跌有多厲害,所以政府怎樣怎樣。媒體當然有他們的考量,但大眾對於這一切的想法又是怎樣的呢?
颱風來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八到十月,來了五個颱風,農人損失慘重,市場上蔥價狂漲到每斤三百左右,但農民並沒有因此而賺比較多,採收的量少,即使賣的貴,也還是比不上平常的量賣一般價錢。農民和消費者之間,還有盤商要抽成,有時候也是剝削。而且這麼貴的蔥,消費者也不一定買的下手,這些冒險搶收的蔥,究竟能賺多少錢,實在是個問題。不少人可能還覺得農民因此獲得暴利呢!
狂漲之後,就是狂跌,蔥農在這一連串颱風期,苗被泡爛就買新苗,再被泡爛再買新苗,終於又可以順利收成,但為了平抑蔥價而來的進口蔥,卻成了麻煩的對手。十一月,蔥價一下子又跌到每斤17塊,農民到底賺到什麼呢?
【未完待續】
看中集
看下集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價漲價跌 (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