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blogger上線囉~
再來是體驗的照片們會在稍後相簿建好在文章中建連結
接下來還有一系列農業精品的試用體驗~
請不定時收看!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體驗]『2007年農村酒莊及酒品評鑑暨包裝創意設計』成果發表會
更高層次的展演場合---國家音樂廳
十二月的一個下午,國家音樂廳大廳有一場關於酒莊的記者會,在這個特別的、文化的場合,舉辦酒莊的記者會,象徵著農業精品的價值與文化水準。那天,音樂廳不像我們熟悉的音樂廳,酒莊也不像我們熟悉的酒莊。
場邊陳列著十幾家酒莊的酒,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跟當地產的作物有關、有些則以當地的文化背景作為主題。
高價值、高文化的農業精品
農委會蘇嘉全主委致詞時說:我們不一定要喝法國酒,喝台灣的水果酒也很讚!文化總會執行長、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女士更提到,台灣的農產品已經發展到國際的水準,只可惜東西比別人好,但包裝宣傳做的還不夠。未來還要請大家來兩廳院品酒、品茶。
年輕設計師替好酒蓋了新家
除了酒的品質好之外,酒的包裝也非常精緻,這當中又有更多的故事。在文化總會的策劃之下,陳郁秀女士陪著兩個年輕的設計團隊(分別來自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及師範大學美術系)為這些好酒蓋了漂亮的新家。重要的是,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們,到酒莊體驗、喝酒、和主人聊天,才生出這些點子,中間的過程是非常珍貴的,這些酒瓶不只是酒瓶,而是一個起點。
默默的希望,有更多人,年輕的不年輕的,也來在乎這些事情。
得獎的喜悅
每一個得獎的酒莊人都好開心,我沒辦法衡量他們到底有多努力,但一定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努力。
用最好的原料,釀最好的酒
大體而言,酒莊的主人們本身就是農民。
石牆圍酒莊的主人說,酒雖然是加工品,但酒的原料仍非常重要,當季的水果才是最棒的原料。以石牆圍為例,釀酒的原料是由產銷班生產,再經過挑選,水果在產地採收後馬上可以加工,不用為了運輸的考量,而在七八分熟時就採收裝箱,水果可以等到十分熟最好吃的時候再採收,所以甚至比一般的水果更好。
至於酒莊對於農民到底有什麼好處?酒莊主人會用較高的價格收購這些水果。同時,因為釀酒的關係,原料的需求增加了,也比較不用擔心產量過剩的問題,加上契約的關係,收入也較穩定。
不過他也說,目前酒莊經營的成本還高,所以都還是利用口碑行銷,銷售也大多都還限於當地。雖然萊爾富及宅配通加入了物流的行列,所以以後消費者可以用新的通路買到這些酒, 但仍須仰賴消費者的支持,才能繼續經營下去。
[體驗]2008旅展-台灣伴手禮
之前去麻豆的時候,麻豆農會的憶慈姐有提到十二月會帶著柚花系列(註一)上台北參加旅展。那時候很疑惑,旅展跟農業精品有什麼關係?到了現場才得到解答,原來攤位是坐落在台灣旅遊的區域,附近的攤位都是地方旅遊推廣以及休閒農業的展場。柚花系列參展的攤位是台灣伴手禮,聽名字就知道是希望大家到各地方去玩的時候都可以買這些農業精品當作伴手禮。
原本以為熱鬧異常的旅展會場,農業精品應該會被冷落,沒想到很多人呢!而且大家經過的時候都會停下來看看精品們,然後問工作人員說「現場可以買嗎?」,可惜答案是不行(因為大會規定)。整個伴手禮的展場算是相當專業,簡單、大方、明亮,襯托出商品氣質,以往的過分拼貼裝飾已不復見。
消費者:沒想到農產品可以如此精美
我們簡單的訪問了來往的人群,發現知道農會有出產商品的人不少,只是沒想到可以這麼精美,好多人都說想買回家試試。老一輩的人比較感性,甚至說台灣的農業有希望了,年輕人則是覺得商品本來該包裝精緻才能誘人購買,但還是要試吃看看才能決定要不要,顯示了兩代對農業加工品不同的觀點。
為什麼選擇農業精品作為畢製主題
農業精品應該被看見,轉型的農業應該被了解
台灣有一流的農民,具國際水準的農產品。可是,有人說農業是落後的產業、有些農民無法單靠農業生存,還要兼做其他工作。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的重心由農業轉至工商業,大概是必經之路,但這不代表農業不再重要,也不代表農業沒有未來。
在接觸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完全不了解農業,許多跟我們同輩的年輕人也是。我們不了解農業,卻用刻板印象評論農業新聞。農村勞力老化,是我們在課本上一定會讀到的,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勞力老化就是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願從農的緣故。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的農業正在轉型,農產品也做的越來越精緻,為了改善農業面臨的種種困難,有太多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努力著。農業精品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環節,有助於產銷的調節及農產品價值的提升。每個農業精品產生的過程都是一個故事,我們可以從這個小小的點開始,重新接觸、了解農業,讓大家看到正在轉型的農業。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購買、使用台灣農產品,就是對農業表示支持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我們深深覺得,農業精品應該被看見,轉型的農產業應該被了解。短短的時間內,我們對於農業的了解,也許只有皮毛,但我們仍熱切的希望,能用自己四年所學,為農業精品發一點聲。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農業困境的殺蟲劑
殺蟲劑品名--轉型
為了克服困境,政府正積極推動農業 轉型,將傳統農業發展為高價值產業,以知識經濟克服客觀條件的缺乏。除政府加強農業政策外,教育農民生產高品質作物,提高農產價格,才能確保收入,而我們 一般消費者能做的,便是肯定農民的辛勞,支持本土農業及農產品,更深一層便是願意了解農業,體認農業的可貴。
[成份一:農產加工,幫助產銷調配]
農業精品的出現,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上述曾提及的產銷失衡問題。盛產的季節,農產品常常過度供應,導致價格很低;而農作又具時效性,當季未賣出就會腐 壞,也無法供應非產季。加上時有一窩蜂種植當紅作物的傾向,產銷失衡是常見的問題。但農產品一但經過加工,便能保存至非產季,賣不完的農產品不用面臨腐壞 的命運,也不會因為生產過剩而造成價格慘跌。
[成份二:農業精品,顯現農產品價值]
仔細想想,農產品從栽種到收成所花費的時間、心力,鮮少在市售價格上直接反應,畢竟原物料的價格有其限制,但這不代表農產品是弱勢或低等的商品。經過加工 後,農產品便晉升至加工品的價值,如果再經過精緻的包裝、行銷,甚至加上當紅的體驗行銷,就可以展現農產品原來應得的價值了。
[成份三:有競爭力、有賺頭的農產業]
農業精品不只扮演調節產銷、彰顯農產品價值的角色,它也是農業轉型中的一環。農業精品不但品質可與市面上同類商品媲美,甚至更安全、更高品質,價格也略 高,農產品價值的提升,也會改變大眾對農業的觀感,農業將不再是依靠勞力的、不賺錢的產業,農業透過高科技研發、專業的行銷,成為有競爭潛力的產業。一旦 正面形象塑造成功,年輕人的回流也就指日可待了。
[成份四:計畫性、契約保障的產銷,定農民收入]
農民的收入不穩定,除了來自生產風險外,也因為無法預估銷售情形,農業精品主要由農會產銷,農會會與一些農民簽訂契約,固定以較高的價格收購他們生產的農 作物來做加工,保障了農民的收入,也減少了中間商的剝削。此外,更有一些作物是因為農業精品才開始栽種,如天然皂液---無患子等,創造了新的商機。
農業的困境
農業,對我們而言,是課本裡的教材,或小時候回鄉的記憶,是一個產業,是第四類組,是我們每天吃的米飯。現在才知道,這是一門高深而且複雜,牽動整個國家的學問。
在接觸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完全不了解農業,許多跟我們同輩的年輕人也是。我們不了解農業,卻用刻板印象評論農業新聞。農村勞力老化,是我們在課本上一定會讀到的,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勞力老化就是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願從農的緣故。
事 實上,台灣的農產品是一流的、農民也是一流的。在環境上,台灣有多元的氣候、具地方特色的農作;在知識上,科技、田間管理、國際行銷都是我們的優勢,加 上工商業的輔助,台灣的農業應該是很有潛力的。然而,目前台灣農業面臨不少困難,也遭受很多的誤解,但這些問題不是無解,同時,很多人正為了農業努力著。
惡性循環
說起農業面臨的困境,像是一種惡性循環,往往一個問題是下一個問題的肇因,還牽連龐大的社會、政治等因素。
[point1:每戶耕地面積小,經營規模有限]
台灣是個小小島,土地面積本來就不大。在經濟發展下,部份農地被轉作他用,興建住宅、工商業區,這些用地雖然不像我們想像的龐大,卻分割了原本廣大的田地,讓農地變得破碎。
此外,擁有農地的農民在不從農後,不一定願意租售土地;而小農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資金租、買農地,這種種因素使得每戶的耕地面積狹小,難擴大經營規模。
土地的限制,一方面降低了農家的收入,另一方面,有些想大規模經營的人無法得到足夠的土地。
麻豆種柚子的陳伯伯便是第一種類型,他說年輕的時候,除了下田工作外,陳奶奶還得做一些手工、裁縫,才能養家活口,現在小孩大了,也都有了成就,一年的收成才大概能養活兩個老人家。他的一些朋友也是如此,因為真正經營大規模農業的人並不多,所以很多人把農業當作兼業在做。
[point.2:生產成本高]
耕地面積讓農業經營規模有限,無法靠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加上勞力貴,所以生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農業易受天候影響收成,生產的風險也高,增加了無形的成本。
[point.3勞力老化]
因為農業的困境,農村人口不一定希望後代繼承家業,加上許多年輕人對於農業不了解,甚至有許多誤解,導致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沒有新的血脈加入,農村缺乏勞動力,而且如果年輕人都不學農了,未來我們將缺乏傳承新知識的人才,產業競爭力也難提升。
[point.4外來競爭激烈]
WTO開放農產品進口,自由化、全球化勢在必行,面對大規模耕作,或企業化經營的低價農產品,小農制、小規模的台灣農業受到衝擊,因為生產的成本偏高,拼價錢只會讓利潤更低,如何與外來的農產品競爭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point.5農家所得低於非農家所得]
生產成本高、外在競爭激烈,導致利潤低;無法大規模經營,因此也難靠量來增加收入。除此之外,生產的風險難料、產銷失衡都是農家收入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