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對我們而言,是課本裡的教材,或小時候回鄉的記憶,是一個產業,是第四類組,是我們每天吃的米飯。現在才知道,這是一門高深而且複雜,牽動整個國家的學問。
在接觸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完全不了解農業,許多跟我們同輩的年輕人也是。我們不了解農業,卻用刻板印象評論農業新聞。農村勞力老化,是我們在課本上一定會讀到的,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勞力老化就是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願從農的緣故。
事 實上,台灣的農產品是一流的、農民也是一流的。在環境上,台灣有多元的氣候、具地方特色的農作;在知識上,科技、田間管理、國際行銷都是我們的優勢,加 上工商業的輔助,台灣的農業應該是很有潛力的。然而,目前台灣農業面臨不少困難,也遭受很多的誤解,但這些問題不是無解,同時,很多人正為了農業努力著。
惡性循環
說起農業面臨的困境,像是一種惡性循環,往往一個問題是下一個問題的肇因,還牽連龐大的社會、政治等因素。
[point1:每戶耕地面積小,經營規模有限]
台灣是個小小島,土地面積本來就不大。在經濟發展下,部份農地被轉作他用,興建住宅、工商業區,這些用地雖然不像我們想像的龐大,卻分割了原本廣大的田地,讓農地變得破碎。
此外,擁有農地的農民在不從農後,不一定願意租售土地;而小農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資金租、買農地,這種種因素使得每戶的耕地面積狹小,難擴大經營規模。
土地的限制,一方面降低了農家的收入,另一方面,有些想大規模經營的人無法得到足夠的土地。
麻豆種柚子的陳伯伯便是第一種類型,他說年輕的時候,除了下田工作外,陳奶奶還得做一些手工、裁縫,才能養家活口,現在小孩大了,也都有了成就,一年的收成才大概能養活兩個老人家。他的一些朋友也是如此,因為真正經營大規模農業的人並不多,所以很多人把農業當作兼業在做。
[point.2:生產成本高]
耕地面積讓農業經營規模有限,無法靠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加上勞力貴,所以生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農業易受天候影響收成,生產的風險也高,增加了無形的成本。
[point.3勞力老化]
因為農業的困境,農村人口不一定希望後代繼承家業,加上許多年輕人對於農業不了解,甚至有許多誤解,導致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沒有新的血脈加入,農村缺乏勞動力,而且如果年輕人都不學農了,未來我們將缺乏傳承新知識的人才,產業競爭力也難提升。
[point.4外來競爭激烈]
WTO開放農產品進口,自由化、全球化勢在必行,面對大規模耕作,或企業化經營的低價農產品,小農制、小規模的台灣農業受到衝擊,因為生產的成本偏高,拼價錢只會讓利潤更低,如何與外來的農產品競爭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point.5農家所得低於非農家所得]
生產成本高、外在競爭激烈,導致利潤低;無法大規模經營,因此也難靠量來增加收入。除此之外,生產的風險難料、產銷失衡都是農家收入低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